原文節錄:
齊宣王問曰:「湯放桀(放是驅逐。夏桀暴虐無道,成湯舉兵征討,驅逐桀於南巢。南巢在今安徽省巢縣東北),武王伐紂(紂是商代末主,亦無道而暴虐百姓,武王興兵討伐。 ),有諸(有之乎?有這件事嗎? )?」
孟子對曰:「於傳(言古書上的記載。 有之乎?有這件事嗎?)有之。」
曰:「臣弒其君可乎?」
曰:「賊(傷害)仁者謂之賊,賊義者謂之殘,殘賊之人謂之一夫。聞誅一夫紂矣,未聞弒君也。」
賞析:
本章是孟子說明湯、武征誅一夫之意義,其行乃是順乎天、順乎人,解民於倒懸,而非一般的叛亂行為。
權力的規範僅有自覺的道德,實無法制的必然約束力;而權力的轉移,雖以堯、舜禪讓為最高的典範,亦乏法制自身的保障。於是逼出一個問題,設若「君不君」,則天下平治何由開出?在君非聖君,相非賢相之下,政治前程已無出路,此儒家在堯、舜禪讓的理想之外,亦肯定了湯武革命的價值性與必要性,為絕望的政治現實,開出扭轉頹局的通路。
孟子的回答不是詭辯,而是儒家在君臣之間的政治問題,是站在道德價值的立場上發言,而不是死守政治現實的名分。所以儒家肯定了湯武革命的價值,是為封閉的政治現實,開出了一線生機。理想在堯、舜禪讓,賢者在位;若桀、紂暴政,湯武可以順天應人,取而代之。足見說儒家支持君主專制,是不合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