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節錄:
齊宣王問曰:「人皆謂我毀明堂(趙注:「謂泰山下明堂,本周天子東巡狩朝諸侯之處也。齊侵地而有之。」此時天子巡狩之禮已廢,諸侯又不當居之,故有毀堂之議)。毀諸(句末語助詞,問詞也)?已(止)乎?」
孟子對曰:「夫明堂者,王者之堂也。王欲行王政,則勿毀之矣。」
王曰:「王政可得聞與?」
對曰:「昔者文王之治岐也,耕者九一(朱注:「九一者,井田之制也。方一里為一井,其田九百畝,中畫井字,界為九區,一區之中,為田百畝。中百畝為公田,外八百畝為私田。八家各受私田百畝,而同養公田,是九分而稅其一也。 ),仕者世祿(謂任官職者子孫世承其俸祿),關市譏而不征(譏,察問。言道路的關卡,都邑的市場,設官吏察問非常,不征稅收。 ),澤梁無禁(澤謂瀦水養魚,粱謂設置魚粱,即堰水為關孔以捕魚。無禁,謂不設禁令,與民同利。 ),罪人不孥( 不孥:孥音奴,是妻子兒女的統稱。不孥,謂罪止其身,不及其妻子兒女。 )。老而無妻曰鰥。老而無夫曰寡。老而無子曰獨。幼而無父曰孤。此四者,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。文王發政施仁,必先斯四者。《詩》云:『哿矣富人,哀此煢獨。』」( 哿矣……煢獨:哿音葛,可以,形容詞。哀是憐。煢獨,喻孤苦的人。意謂富人可過日子,最可憐的是這些孤苦無依的人。 )
賞析:
孟子勸齊宣王保留「明堂」的理由,是因為「明堂」擔任文化教育的神聖使命,意義崇高,價值非凡,一旦能夠王天下,象徵文化的精神堡壘仍需要應用一番,豈可拆除呢?孟子再三鼓舞齊宣王力行王道,用心良苦,畢竟孟子承襲孔子的心法,故在政治主張上,無不推崇上古以及文、武、周公的政治風範;所以將周之能夠傳之綿延流長的歷史源流、文物制度、經濟、社會措施,介紹一番。孟子特舉證用來引起齊宣王力行仁政的動機,無奈宣王無心王道,讓人讀來有點對牛彈琴的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