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節錄:
孟子曰:「存(觀察)乎人者,莫良於眸子;眸子不能掩其惡(惡念)。胸中正,則眸子瞭(明亮)焉;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(昏昧不明)焉。聽其言也,觀其眸子,人焉廋(隱匿)哉?」
賞析:
本章言目為神候,精之所在,存而察之,善惡不隱,知人之道,斯為審矣。
由於心理與神經系統的反應,當人與外物有所接觸的時候,其神在目,於是心中光明磊落中正者,其目神自然精而亮。反之,若心有所不正時,必然顯出神散而昏沈。因此知眸子為內心的反應器,有它的顯露,是無法偽假的。
相隨心生,古有明訓,內心的變化,自然會流露於外。故孟子提出察人邪正,但觀其眸子,聽其言行,便無法掩飾其過,雖然時代變遷,此法還是靈驗的很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