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節錄:
景春曰:「公孫衍、張儀(均戰國時魏人,仕於秦者。公孫衍,初為魏犀首官,遂以犀首為號。後入秦,曾為相。張儀,與蘇秦同學於鬼谷子;蘇秦相趙時,儀入秦事惠王為相,待蘇秦死後,始以連橫六國事秦而破蘇秦的縱約。惠王卒,被讒,乃離秦為魏相,旋即死。 )豈不誠(確實)大丈夫哉?一怒而諸侯懼,安居而天下熄。」
孟子曰:「是(此)焉(怎)得為大丈夫乎?子未學禮乎?丈夫之冠(以冠帽加於頭。此指行冠禮。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,加冠,始為成人)也,父命(教訓)之;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,往送之門,戒之曰:『往之女(你)家,必敬必戒,無違夫子!』以順為正者,妾婦之道也。(意思是說公孫衍、張儀這兩人,只知奉承諸侯,好像妻妾之奉承丈夫,怎能算是大丈夫呢?下文言真正的大丈夫當如何 )居天下之廣居(指仁),立天下之正位(指禮),行天下之大道(指仁義之道)。得志與民由之(與民一起將正道發揚光大 ),不得志獨行其道。富貴不能淫(亂其心 ),貧賤不能移(易其行 ),威武不能屈(挫其志 )。此之謂大丈夫(三者不惑,乃可以為之大丈夫矣 )。」
賞析:
本章言以道匡君,非禮不運,稱大丈夫。阿意用謀,善戰務勝,事雖有剛,心歸柔順;故云妾婦,以況儀衍。
本章的主旨是真假大丈夫之辨。像公孫衍、張儀之流,雖然一時之間影響力甚大,卻不能算是真的大丈夫。理由何在?依孟子的看法,乃因他們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。其一生所為,都只是以順為義而已。他們是順從什麼呢?按義理推究,應該是指順從他們的私欲。亦即良心放失,為物所蔽,遂執此幻相為我,向外盲目追逐。這粗看似乎是自我在不斷膨脹,卻不知實則是良心的日益陷溺。所以外表橫暴,內在虛弱。如此之人焉能名為大丈夫呢!
由此對照,真的大丈夫自然便是指良心呈現,人格堅強的人了。「居天下之廣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」三句,是說君子立身之端正。「得志與民由之,不得志獨行其道」兩句,乃是說君子精神之自由。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三句,則直寫君子人格的獨立自主,不受任何外在力量所牽引。整段所描繪的是一個道德生命所抒發出來的光輝氣象。令人油然起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