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節錄:
孟子將朝王,王使人來曰:「寡人如(將)就見者也,有寒疾,不可以風。朝(第二天早晨 ,朝音招)將視朝(臨朝聽政,朝音潮),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?」對曰:「不幸而有疾,不能造(前去)朝。」
明日,出弔於東郭氏。公孫丑曰:「昔者辭(推辭)以病,今日弔,或者不可乎!」曰:「昔者疾,今日愈,如之何(為甚麼)不弔?」
王使人問疾,醫來。孟仲子(孟子的堂兄弟)對曰:「昔者有王命,有采薪之憂(臣對君告病的謙辭。禮記曲禮云:「君使臣射,不能則辭以疾,言曰:『某有負薪之憂。』」采是取擇,今通作採。薪即柴。憂即病。采薪之憂,謂疲於打柴以至病。 ),不能造朝;今病小愈,趨(快步走)造於朝,我不識能至否乎?(我不知道他已經到了沒有 )」使(差遣)數人要(攔住,音邀)於路,曰:「請必無歸,而造於朝。」不得以而之(前往)景丑氏(齊國大夫)宿(留宿)焉。
景子曰:「內則父子,外則君臣,人之大倫也。父子主恩,君臣主敬。丑見王之敬子也,未見所以敬王也。」
曰:「惡!是何言也!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,豈以仁義為不美也?其心曰『是何足與言仁義也』云爾,則不敬莫大乎是(此)。我非堯舜之道,不敢以陳(陳述)於王前,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。」
景子曰:「否,非此之謂也。《禮》曰:『父召,無諾;君命召,不俟(等待)駕。』固(本來)將朝也,聞王命而遂(於是)不果,宜與夫《禮》若不相似然。」
曰:「豈謂是與?曾子曰:『晉楚之富,不可及也。彼(他)以其富,我以吾仁;彼以其爵,我以吾義,吾何慊(少,謂自以為沒甚麼自己比晉楚之君少)乎哉?』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?是(此)或一道(真理)也。(按:孟子述曾子之言,乃欲謂齊王不禮賢下士。王雖有君位之尊,然而達尊有三,王不得爵而慢其齒與德 ) 天下有達尊三:爵一,齒一,德一。朝廷莫如爵,鄉黨莫如齒(年齡,謂年邁),輔世長民(輔助君主,管理百姓)莫如德。惡(哪能)得有其一,以慢(輕視)其二哉?故將大有為之君,必有所不召之臣。欲有謀焉,則就(論親自前去)之。其尊德樂道,不如是(不如此)不足以有為(不足以有大作為)也。故湯之於伊尹,學焉而後臣之,故不勞而王;桓公之於管仲,學焉而後臣之,故不勞而霸。今天下地醜(相等,謂大國土地面積相等)德齊,莫能相尚(互相超過)。無他,好臣其所教(謂喜用聽其說教之人作臣子),而不好臣其所受教(謂不喜用能教導他之人作臣子)。湯之於伊尹,桓公之於管仲,則不敢召。管仲且猶不可召,而況不為管仲者乎?(謂何況是不屑為管仲之人,即指孟子自己)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