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節錄:
孟子曰: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運之掌上。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:今人乍(突然)見孺子,將入於井,皆有怵惕(驚駭、恐懼 )惻隱(憐憫傷痛)之心;非所以內交(「內」同「納」,即納交、結交 )於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譽(「要」同「邀」,即邀譽,利用手段求得名譽威望)於鄉黨(鄰里)朋友也,非惡(厭惡)其聲而然(如此)也。由是(此)觀之: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;無羞惡(羞,恥;恥己的不善。惡,憎;憎人的不善。 )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(謙辭退讓)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惻隱之心,仁之端(開端、起點)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;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,自賊(毀害)者也;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凡有四端於我者,知皆擴而充(充實、光大)之矣,若火之始然(「然」同「燃」,燃燒),泉之始達。苟(假如)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(保有天下);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(贍養,此「事」字亦時作「侍奉」解)父母。」
賞析:
本章「不忍人之心」即佛所云之「同體大悲心」,亦是儒家所云之「惻隱之心」,其心態有如手觸火或如鯁在喉般,不得不捨,不得不吐為快,本此心懷,見人之苦痛,惻然如自己的苦痛;不忍旁觀坐視而不救,必然會由衷且自然的去救濟扶持。此乃人出乎天性之常德,而非殊異之事。從人之有惻隱之心,便可推證人之性本善,這是從心之善見性之善。
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等心,皆是純然無私自然的天理流行,延伸便是仁義禮智等道德之理,此即是孟子仁義內在之說,一切道德之理,莫非由本心中出。這呈現出一切道德之理的本心,是不能有一刻止息的,但因人常會受到私欲的影響,故一定要努力擴充他的四端之心,所謂擴充,即是努力求實現之意。
「端」者道之源頭,有如草木之萌芽,最後必能茁壯、成長。四端中之「仁」:大公無私,慈愍利物而無貪求之心。「義」:守身應理,處處合道,事事合宜。「禮」:相互敬愛之品節儀文。「智」:明辨是非、捨惡修善,導人於光明。四者均非由外入,而是與生所俱來的,發此四端,須行之有恆,否則修養之火候未到,則義未精、仁未熟,禮弗能從容中道,智不能應事,不可不慎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