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著節錄:

莊暴見孟子,曰:「暴(見與現通,顯露於王,即被王召見,下同於王,王語暴以好樂,暴未有以對也。」曰:「好樂何如?」 (王說他『愛好音樂』您看怎麼樣呢? 

孟子曰:「王之好樂甚,則齊國其庶幾(相近乎!」 

他日,見於王曰:「王(曾經語莊子以好樂,有諸?」王變乎色,曰:「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,直好世俗之樂(罷了。」 

曰:「王之好樂甚,則齊其庶幾乎!今之樂猶(就是古之樂也。」曰:「可得聞與(同歟,表疑問或感嘆助詞,下同。 ?」 

曰:「獨樂樂(獨自欣賞音樂以取樂,前一樂字為動詞,後一樂字為名詞,與人樂樂,孰樂?」曰:「不(如與人。」 

曰:「與少樂樂,與眾樂樂,(哪一者樂?」曰:「不若與眾。」 

「臣請為王言樂:今王鼓樂於此,百姓聞王鐘鼓之聲,管籥(二古樂器名。趙注:「管,笙;籥,簫。」 之音,(全部疾首(蓬頭不理,低垂喪氣,若病之容耳。蹙頞(音促餓。蹙是皺縮,頞是鼻樑,人有憂傷則皺縮鼻樑,故蹙頞為愁苦之貌。 哪一者而相告曰:『吾王之好鼓樂,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?父子不相見,兄弟妻子離散。』今王田獵於此,百姓聞王車馬之音,見羽旄之美,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:『吾王之好田獵,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?父子不相見,兄弟妻子離散。』此無他,不與民同樂也。」

「今王鼓樂於此,百姓聞王鐘鼓之聲,管籥之音,舉欣欣(......的樣子有喜色而相告曰:『吾王庶幾(表推測,大概無疾病與?何以能鼓樂也?』今王田獵於此,百姓聞王車馬之音,見羽旄(羽謂五采鳥羽,本是繫於旌旗竿頂的飾物;在此則引申為旌旗的代稱。 之美,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『吾王庶幾無疾病與?何以能田獵也?』此無他,與民同樂也。今王與百姓同樂,則(可以稱王,王字作動詞用矣。」


賞析:

朱注引范氏曰:「戰國之時,民窮財盡,人君獨以南面之樂自奉其身。孟子切於救民,故因齊王之好樂,開導其善心,深勸其與民同樂,而謂今樂猶古樂;其實今樂、古樂,何可同也?但與民同樂之意,則無古今之異耳。」 


孟子赴齊的當時,正是齊國的盛世,孟子想借重齊宣王,行仁政於天下,因此以一則從莊暴口中得知齊王好樂的新聞,來轉化成治國的重要關鍵,凡能與民同樂者,自然受百姓的擁護,反之,若獨自為樂的暴君,則必然民怨沸騰了。

I BUILT MY SITE FOR FREE USING